台灣紅藜的正式名稱是台灣藜。
台灣藜的色彩繽紛,主要來自於甜菜色素,
台灣藜的原生品系,就有紅、紫紅、粉紅、橙紅、黃、橙黃等6種顏色。
台灣藜耐旱耐貧瘠,生長期3到6個月即成熟,
在莖生長期和孕穗初期適當給予水分與肥料,生長期病蟲害較少,所以無須噴灑農藥。
台灣藜早期只有少量栽種在小米田旁,目的是防鳥、做綠肥、培養酒麴、釀造小米酒。
部落裡的長者,知道女兒懷孕了就開始種紅藜,收成時剛好給媽媽做月子。
2008年當時台灣藜批發價每台斤不到50元,短短不到10年,
台灣藜零售價格已高達每台斤600元。
根據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蔡碧仁教授的研究,
台灣藜的膳食纖維是燕麥的3倍,地瓜的6倍,
具有8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,
鈣質是白米的50倍,
換言之,不必再補充鈣片,多吃台灣藜就好。
多數人對台灣藜的食用方式很陌生,
它有獨特穀香,炊飯時特別明顯,口感細粒鬆散,
很少單獨吃,經常與白米或其他穀類同煮。
崁頂部落是在關山鎮靠中央山脈的半山腰,居民99%是原住民,以布農族為主,
造訪崁頂部落,先學一句招呼語,「米呼米桑」在布農族是「你好」、「祝福」,也有「下次再來」的意思。
崁頂部落媽媽的私房料理,
去殼紅藜一杯,鮮奶一杯,外鍋半杯水,用電鍋蒸煮燜熟,放涼,再拌開。
台灣藜就變得如同西米露般粒粒分明,
再搭配甜湯、拌牛奶、煎蛋餅,或做成餅乾、飯糰、壽司、年糕都很方便。
拉勞蘭部落Lalaulan位在太麻里鄉的南端,
拉勞蘭是排灣族語,是指土地肥沃的意思。
是個很不一樣的排灣族部落,
部落原本位在香蘭山上,日治時期被迫下山來,
經過多次的遷移到現在新香蘭,跟阿美族人混居在一起。
因此每年七月,新香蘭這裡會有阿美族豐年祭,也有排灣族的收穫祭。
拉勞蘭部落則把台灣藜細磨成粉,做成蛋糕。
拉勞蘭部落堅持推廣原住民傳統耕法與友善環境工法的知識傳承。
不單是營養健康的品質保證,
也包含部落直率的美味與大地自然的情感。
台東農業改良場的陳振義博士的養生之道是吃十穀米,
組合內容是「五米三麥一仁一藜,各一台斤混合。」
分別是白米、黑米、小米、糙米、糯米、小麥、蕎麥、燕麥、薏仁與台灣藜。
慈科大生技鑑於極端氣候造成糧食危機,
為了維持農作物多樣性,追隨老祖宗的智慧,
重新開啟曾被先民使用,但長久被忽略的作物,
積極開發它們的營養及經濟價值,復耕被遺忘的民俗作物。
慈科大生技有限公司 依據陳博士的十穀米組合延伸,重新詮釋台灣藜的渾厚情感,
於是將 台灣紅藜(脫殼)、台灣紅藜(帶殼)、豆漿粉(非基因改造)、
燕麥粉、有機蔗糖、蒟蒻粉、黑糯米粉、菊糖(菊苣纖維)、甜菜根粉、
高粱粉、甜玉米粉(非基因改造甜玉米、馬鈴薯粉)、薏仁粉、紅藻粉(海藻鈣)、
什錦穀粉(燕麥、小麥、大麥、紅扁、黑糯米、小米、黃豆、黑豆、綠豆、蕎麥),
再度虔誠合體,把厚實的大地親情與濃郁的紅藜轂香,融合成為完全營養的精力湯隨身包。
不只提供高齡社會,獨居長者方便的膳食營養,
同時也便利忙碌的上班族,優質的飲食需求。
網址 …taoyuan-health.com
E mail …info@ taoyuan-health.com hiromasa19501220@gmail.com